黄昏,是乡村“街里儿”最热烈的时分。下了班、吃过饭的大叔、大婶、小媳妇……都喜爱到街上转转。7月22日,记者抵达老三余村,正是这个点儿。
老三余村的正门坐落东村口,五六米高的黑色铁艺拱门挺拔着,中心一道横梁上,“老三余村”4个烫金大字分外有目共睹。下面挂着写有“治安防备人人参加,和谐社会人人获益”的横幅,昭示着这儿的关注点。不经意间,记者看出“老三余村”4个字中的“余”字背面,露有一个小小的灰白色探头,方向正对着不远处的村口大门。
“老三余村”的大门共有两道,一道为一般黑色铁艺门,一道为厚重、锃亮的电动门。两道门同步半敞着,铁艺门上提示:开门时刻早6点,锁门时刻晚23点;电动门上闪烁着4个字:“欢迎光临”。
村口大门的里边,北侧是一排小平房,挂着“综合治理中心”的大牌子。下设的调处站、外来人口挂号站、治安巡查站等部分排列其间,屋里屋外都有一些身穿黑色和浅蓝色制服的人,透过榜首间房的玻璃,还能看到里边的架子上摆着两排白色钢盔。
记者一边调查一边慢慢地走进村里,并没有遭到任何盘查。之后的1小时内,记者看到,行人和车辆都能自由地进进出出,无人阻挠,一点点没有“封村”的痕迹。
“白日一般都不查,除非是看着不伦不类的那种人。”一位身穿黑色制服的小伙子向记者解说说,据他介绍,他们大多是村里人,进进出出的村民和租房的,根本都知道,不必都查;别的,村里各个收支口装置的摄像头也能帮上忙儿。
“应该吧。”小伙子含含糊糊地答复,但他着重,4月份安了之后,报警的少了。
在这个小伙子的回忆中,4月份以来,根本没拦过什么人,专一的一次是在半个月前。那天夜里1点多,村口大门现已关了,在村里做买卖的一个小伙子在外面过生日,十几个人回来晚了,没带证件,安保人员按规则,不让他们进。
沿着这条主街再往里走,路旁边的商户少了,一栋栋三四层的小楼以及盖满房子的小院就露了出来,大都房子的门口都挂着“房屋出租户”的牌子,有的墙上还贴着带有房主手机号的租房信息。记者顺手打了两个电线平方米的房子;一家称现在没房,月底有或许腾出一两间。
胡大妈家正好还有空房,带记者走进主街中心世纪华联超市西侧的一栋三层小楼。胡大妈毛遂自荐说,她现已80多岁了,在这个村子里住了60年。消瘦、健康的胡大妈穿戴蓝色碎花坎儿,配一条深色薄裤,和其他乡村老太没啥两样,仅仅胡大妈手上套着的钥匙圈儿,分外显眼。
胡大妈手上的这个钥匙圈儿,有项链巨细,上面坠着一串明晃晃的小铁环儿,其间,只要两三个小铁环儿上挂着钥匙。这钥匙但是“金钥匙”,胡大妈拿出一把,翻开一间二层北向的房门,十几平方米的房子,月租金400元,一年便是近5000元。胡大妈说:“手里的房子不多了,就剩余两三间了。”至于胡大妈租出多少,数数这串光溜溜、明晃晃的小铁环儿就知道了。记者粗粗一数,少说有30多个。据了解,跟着周边地区的拆迁,近期有很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老三余村。